我是城市学院最老的老师,从2002年学院成立一直干到现在的唯一一个老师;我也是城市学院最老的系主任,从2004年建系以来,唯一一个仍在城市学院工作的系主任(现学部主任)。所以,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位历史的见证人——亲眼见证了城市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强的过程。
2002年6月的某一天,黎院长找到我说:学校要成立一个独立学院,你帮忙把外语教学这块负责起来吧。我毫不迟疑地答应了。黎院长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领导,一位有人格魅力的人,把工作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于是我开始找老师,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学生竞赛,期末组织试卷,组织考试等等。第一届学生只有几百人,在校本部。虽然当时做了一些教学管理工作,但我没拿过一分钱的管理费,带了2个班的课,拿的是课酬。虽然既无名又无利,但我们大多数时候做事情并不是冲着名和利去的,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它是对的事情,我无怨无悔。2003年学院招生量扩大到1千多人,本部容纳不下,就搬到了三层楼校区,于是开启了坐班车的模式,当时只有一个司机,一趟班车,一条线路。我们几个老师坐在车上,显得空旷,通常一个人2个位子。也是在这一年,学院招了第一批自有的专职老师。2004年招生量扩大到2千多人,学院搬到了现在的位置——黄家大湾。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印在脑里,也刻在心里。
2004年学院开始建立第一批系,我成了外语系主任,也开始有了相应的职位和待遇。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之外,我开始花大量的时间着手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我知道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教出好的学生,前五年是练内功,新教师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我们积极探索实践,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让青年老师先“当学生”,我们开出听课单,上面有讲课效果好的教师名单,要求新教师走进课堂去听课,去做“学生”,并做好听课笔记、思考教学问题、总结听课心得。这种直观、便捷的学习方式,见效很快。二是实行试教,让青年老师“实战考”。即以“模拟课堂”的形式讲课,由系、教研室主任当听众也当评委。新进教师一个个轮流讲课,讲完之后,评委逐一点评,点评往往毫不留情却十分中肯。年轻老师普遍感到这个环节压力很大,很紧张,但经过几轮之后,当她们站在学生面前时,会感到信心倍增,轻松自如。
2005年学院举办了首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英语老师贾淳一举夺魁,接下来学院举办的(包括校本部举办的)每一届教学竞赛我们外语老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0年第一届“外教社杯”全国英语教学竞赛在全国拉开帷幕,我们的教学竞赛开始向校外延伸,张喆钰老师代表学院参加了第一届竞赛获得湖北省三等奖。通过参加竞赛,青年教师不仅仅收获了荣誉,更提高了教学能力,增强了自信,也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和热爱。在之后的每一届比赛中我们的老师越战越勇,成绩越来越好,从三等奖起步到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全部收入囊中。2013年梁熹老师一举夺得湖北省特等奖,代表湖北省进入全国决赛,闯进了全国前十强,又进入全国总决赛,最终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获得全国二等奖。去年,陈雯老师又获得微课组湖北省第一名,进入全国总决赛获得全国二等奖。“外教社杯”这项全国影响最大、级别最高、范围最广的外语教学大赛至今一共举办了八届,我们有幸成为全省一百多所高校中连续八届获得省赛奖的唯一一所学校。2018年1月,我应邀在全省外语学院院长主任发展论坛上做经验交流,到会的有一百多位来自全省高校的外语界专家、院长和主任。
2015年第一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开始举办,外语学部8位老师作品参赛,全部获奖,获奖级别和获奖数量在湖北省所有参赛高校中位居榜首,被授予“全国优秀组织奖”。 截止2017年我们在最有影响的三大外语教学赛事中获奖达41人次,大约一半的老师获得省赛及以上奖,如此高的获奖面在全省首屈一指。为学院的社会美誉度做出了贡献,所取得的成绩也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理念及实践是非常成功的。
习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此我们深有体会。每一次比赛凝聚着团队的辛勤努力,获奖成绩是喜人的,然而过程是艰辛的。学部经过十多年探索与实践,以教学竞赛为抓手,逐步走出了教师团队建设的新路子——核心辐射三层梯队式建设模式,团队建设从建设核心梯队开始,然后依靠核心梯队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依次建设骨干梯队和群众梯队。三层梯队目标一致,即促进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和从教素养的发展;各层梯队建设的次序有先后,但各层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以核心梯队不断向外层辐射和扩大为总体发展趋势;各梯队的构成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依据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团队不同时期不同任务的性质和需求而动态变化的。教学团队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惠互利、取长补短,在个人和团队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关系,团队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十六年耕耘不息,十六年砥砺前行,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学团队,令人倍感欣慰,同时心中也充满感恩,感恩领导的信任,感恩同事的支持,感恩学院这个平台,让我知道除了教学我还可以做点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回首往事,我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没有辜负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期望,我将继续不懈努力,为学院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