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参考

提升思政课课堂学生“抬头率”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10-20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14
分享:

提升思政课课堂学生“抬头率”的思考与实践

www.jyb.cn 2018年03月21日 作者:顾晓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目标实现的主渠道,是学生认知并且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战场。“抬头率”是指学生在听思想政治理论课时的听课效果,有多少学生愿意抬头听讲。“抬头率”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入耳入脑入心的直接体现,如何“打造一批精彩课堂”,提升思政课课堂的学生“抬头率”是摆在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2014年起,上海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通选课“大国方略”,之后又分别开发出“创新中国”“创业人生”和“时代音画”等系列课程。每学期,“四重奏”的“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广受学子欢迎。可以说,“大国方略”系列课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提升思政课程“抬头率”的成功之路。

  优秀的师资集成是确保“抬头率”的“软实力”

  教师永远是影响课堂教学“抬头率”的最重要因素。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理解、主体性教育理念、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理论知识、实践性智慧和自我效能感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影响着“抬头率”的高低。

  提升“抬头率”,思政课教师必须明了身份要求和课程承载的特殊意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的是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工作,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天职”就是把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转变成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有效促进学生认同,必须强调思政课教师“隐藏”真正的教育意图,把握合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还学习自主性与主动权给学生。“大国方略”系列课隐形置身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各大模块,霸气的课名,强大的教师阵营,让学生抢座位,抬起头,不经意间得到价值引领。

  提升“抬头率”,必须以教师的素养及其对课堂感受为依据,实现课程的有创意的教,逐渐从单一教师的教向组合团队的教转变。思政课的各门课程有专题分工,又有专业化分工,课程越来越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突破了原先垂直的院系内教研室行政化教学管理体系,与兄弟院系形成交叉组合,有的已经借助课程平台走向“课程外”的科研横向合作。在与学生交互过程中,并非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教授们表现出坚守讲台的坚韧性,他们用同理心和角色互换宽容处理师师关系与师生关系,他们对复杂问题有基于自身学科视角的独到判断,并具有完备价值体系,以自身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等行动,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经历,在故事讲述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课教师对待课程教学精益求精,每学期教师自愿组合,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由思政课教师重点把握每个专题的思政主线,主讲教师们则围绕国际国内前沿研究和教师自身研究专长,重点挖掘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研究路径与思维方法;除了研究课程内容,教学团队还就如何导入课程、如何协调观点、如何激励学生、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习产出、如何评估教师的教、如何考等展开研讨。

  提升“抬头率”,必须考察教师是否选用了科学有效的教法和考法。系列课程全部采用问题式专题教学,采取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上海大学首创的“项链模式”施教,由思政课教师担任课堂主持,把握课程主线,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名师大家,聚焦处于全球框架内的当今中国面临着的重大问题,从各自角度或研究层面展开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以深化与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团队合作教学既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又跨越学校高峰高原各学科搭建课程组交互平台,实现师师互动;通过实体课堂与网络微信课程、校园网络课程论坛互动教学空间之间的“三体联动”,引领学生进入充满活力的开放公共领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理性认同思政课教学内容。系列课教师团队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采取开卷开放题考核,结合课后网络反馈、项目、读书笔记等平时考查,不重知识点重认同,用多个环节多元数据检验学生对理论的认同状况和创新思维水平。

  “适应需要”并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教学内容是提升“抬头率”的“硬实力”

  教学内容是培养能力和品格的载体。它既有课程必须承载的教的内容,也包含学生需要接受的学的内容。思政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有着学生所不曾预想的“大用”。

  “适应需要”并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教学内容包含着教师的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学内容首当其冲的是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教师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能力、学术影响能力和学科引领能力,才能更好地彰显思政课教师在“重要阵地”“主渠道”和“核心课程”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思政课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规避教学话语“容易被认为内容缺乏新意”的尴尬、“容易呈现权势话语”的窘困和教师“简单给予结论重于阐释过程”的错位。

  “适应需要”并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掌握科学方法论。思政课教师应着力关注对学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大国方略”系列课属于校本通识课,但课程内容同样充盈着“适应需要”的“顶天立地”内容。如“大国方略”旨在引领学生“站在世界看中国”;“创新中国”覆盖理工医、经管、艺术等学科,还包括机器人、大数据、生命技术、先进材料、投资金融、知识产权、组织行为、制度设计等,它包含着科学家的科技探索之路、科学技术与伦理、科技竞争与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等。四门课程的最后一章内容必然是落地有用、接地气的,那便是让学生思考“我在哪里”“我的机遇是什么”。

  “适应需要”并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教学内容的知识迁移影响着“抬头率”。思政课有国家规定的课时,如何用好课时,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内化的、熟练的、能够自由运用的知识和能力,取决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知识迁移和价值目标接受度。“创新中国”课后,学生表示:“从罗均老师讲解为什么要研发无人艇及分析它的战略重要性和经济合理性后,我明白了‘创新中国’这门课开设的意义。它让我们这些理工男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去运用自我一技之长创造自然允许下的社会性产物。”这表明,在“大国方略”系列课堂,多学科教师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成了最吸引学生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契合学生价值观内化的需求,有助于其科学思维和爱国情感的养成,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教学手段是否创新直接影响着“抬头率”。“时代音画”课程以时代为主轴,通过音乐、美术、建筑等作品呈现,引导95后大学生读懂中国、感受时代、体悟家国情怀。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音乐如何革故鼎新?中华民族危亡之时,艺术家如何唤醒中国魂?步入新时代,我们如何奏响“红旗颂”?“时代音画”课程每节课的主题看似讲授音乐等文艺作品,实则鲜明地紧扣时代进程中的中国奋进主题。“思政课要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必须要有画面感,要眼前更亮,耳边更动听。”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参与到课程演绎中,通过自己建构教学内容,使自己感觉到有意义,才会有高“抬头率”。

  激活的学生主体性与学习主动权是提升“抬头率”的“内动力”

  如今的思政课堂,处于新媒体尤其是移动智能终端蓬勃发展的时代,学生们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工具。面对课堂“低头族”,高校教师如何激发其听课兴趣,成为一大课题。

  明确学生是学习性投入的主体,才有可能提升“抬头率”。学生的学是不能被教师的教所取代的。学生的成熟程度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应用。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理念是把学生作为学习性投入的主体。95后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成长,他们已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认为知识内容是他们最该习得的,欠缺对大学课程尤其是思政课学习目标的认知和认同。学习意义理念的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的主动权,有助于专注听课,发掘探究的愿望与潜能,有助于提升课堂“抬头率”。

  围绕学生“真正的学习”设计思政课课堂教学。“大国方略”系列课围绕学生“真正的学习”设计课程。系列课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与思考,激发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一是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张扬和选择性强等特点,建立师生教与学的共同体。首次课上教师即创建课程学生微信群和校园网“乐乎论坛”课程互动“圈子”,方便师生互动和扩展学习。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的主动权,信任课程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大国方略”之“中国高铁路在何方”,尝试引入学生“小老师”角色,并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共同分享。“创新中国”课程则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人人填写“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表。学生可以选择作业的提交或呈现方式,可以通过电子版的“圈子”,也可以提交打印纸质版本;可反馈学习感悟,也可向教师提出问题。种种参与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变革与重组。“创业人生”则要求就“共享单车的今天和明天”进行课外寻访调研,拿出实践报告课堂分享;“时代音画”则要求学生选取任意一场“上海之春”音乐会,在观摩体验中完成对文化自信的感知和体认。三是鼓励学生提问。系列课课后的网络随堂反馈是了解学生认知认同状况的最佳方式。学生被要求至少每次课后完成一篇随堂反馈文字。这些既可成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督查,也是对学生期末成绩考量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教学目标,体现出课程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力。学生通过看、听、赏、问、写、做,在无意识中悄然接受教师家国情怀的故事,吸纳教师们课堂分享时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升“抬头率”的“外推力”

  基本的教学物质设备是确保“抬头率”的必要条件。良好的课堂人文环境能起到独特的作用,学生可以从良好课堂氛围中习得知识,感受理论魅力。而这又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氛围的营造。“大国方略”系列课均框定选课人数,选择容量180人的录播教室。教室内的临时椅子和地毯坐满前来旁听的老师和学生。“时代音画”课程选择音乐学院音乐厅授课,营造艺术教育特殊氛围。有学生写道:每次迈进这间教室,我都有种异常兴奋的感觉,完全不同于上其他课。

  给课程贴上品牌课程的标签,有助于提升师生的珍爱品牌意识,保持学生“抬头率”。“大国方略”系列课一开始便具有品牌课程建设和经营意识,团队为每门课程设计了专属标识,让学生眼前一亮,也给课程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在课件制作时或课堂讲授时传导了“必须对得起此课,必须保证抬头率”的无形压力。

  网络时代的教学方式变革,要求我们在经营好实体课堂的同时,及时做好在线课程建设。目前,“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团队已逐渐形成“开一门课程,做一门在线课程”的运行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我们还将继续打造更多精彩的本土思政类在线课程,赢得更多线上青年人。无论线上线下,思政课提高“抬头率”应考虑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将课程目标定位到致力于增进政治认同和增强文化自信。

  除上述举措之外,提升“抬头率”还需要“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体制机制保障。“抬头率”的提升关键在教师,而优秀教师精彩课程背后离不开“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科学制度安排,需要各高校以职称评定、考核评价、薪酬制度和表彰奖励各环节的制度保障为基础与支撑。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的推进,国家正探索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及教学研究占比,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高校必须走出只认科研成果,忽视科研成果在思政课课堂呈现的误区,强化教师的绩效、薪酬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关性,从根本上改变对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单一的量化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彭德倩.这门课,主语都是中国[N].解放日报,2014-11-19

  [2]杜新安.关于思想政治课“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6).

  [3]樊丽萍.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在“时代音画”中解码中国文化[N].文汇报,2017-3-29

  [本文为2016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16JDSZK10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Baidu
sogou